在螺桿空壓機的日常巡檢中,維修人員最怕從放油閥放出“牛奶狀”乳化油——這往往意味著油氣桶已經進水。水一旦大量混入潤滑油,不僅造成油品報廢,還會引起軸承銹蝕、轉子咬死、閥件卡澀等連鎖故障。要根治這種“慢性病”,必須先弄清水從哪里來。
第一,冷凝水倒灌。壓縮空氣經過后冷卻器后,仍夾帶大量液態(tài)水滴;機組停機時,這些水在出口止回閥、排氣管道低點積聚。如果止回閥密封不嚴或管道坡度不合理,冷凝水會沿回油管倒流至油氣桶,形成乳白色油水混合物
。
第二,運行時間過短。廠家要求單次加載不少于10分鐘,使機頭溫度≥75 ℃,以便把冷凝水汽化帶走。若生產線上頻繁“點動”空壓機或僅作短時吹掃,機頭始終處于低溫狀態(tài),水分便會在油氣桶內壁凝結成液態(tài)水。
第三,冷卻系統(tǒng)異常。冷卻器翅片堵塞、冷卻風扇停轉或水路結垢,都會使排氣溫度過低,水蒸氣提前凝結;若自動排水閥失靈,分離出的水無法及時排出,最終被高速氣流重新帶回油氣桶。
第四,環(huán)境濕度過高。夏季暴雨、沿海高濕季節(jié)或空壓站通風不良時,進氣含水量成倍上升;大量飽和濕空氣直接進入壓縮腔,超出油水分離器負荷,最終液態(tài)水沉積于油氣桶底部。
第五,油水分離器失效。長期未更換的油分芯纖維破裂,除液效率下降;破損部位還會形成“水橋”,把聚集在濾芯外側的水滴再次引入回油管路,造成“邊分離、邊回流”的惡性循環(huán)
。
第六,回油管路缺陷?;赜凸芏氯⑵屏鸦虬惭b不當,都會使含水的油氣混合物無法順暢返回油箱,在油氣桶內滯留分層,水越積越多。
針對上述成因,現場可采取“三看一測”快速診斷:一看排氣溫度,低于70 ℃先查冷卻系統(tǒng);二看排水器,不滴水立即清洗或更換;三看回油軟管,有乳白液體重點檢查止回閥與油分芯;最后用含水率測試紙測潤滑油,超標即換油并查找源頭。通過定期排水、改善通風、規(guī)范啟停及按時更換油分芯,可徹底杜絕油氣桶進水隱患,延長主機壽命,保障壓縮空氣的干燥與潔凈。





